Discover跟我一起学中医 | 零基础中医入门指南
跟我一起学中医 | 零基础中医入门指南
Claim Ownership

跟我一起学中医 | 零基础中医入门指南

Author: 卿云布衣

Subscribed: 1Played: 1
Share

Description


不止传递中医文化知识,更成为现代人健康生活的“耳畔闺蜜”——有梗、有用、有安全感,让中医从“古老传说”变“日常超能力”。


75 Episodes
Reverse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气、血与津液之间的紧密关系。节目中提到,血为气之母,气能生血,两者在临床治疗中相辅相成。我们还讨论了气随血脱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,以及如何通过中西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抢救。同时,节目也提到了一些生活习惯可能导致的耗气现象,呼吁大家关注气血平衡。希望通过本期节目,听众能对中医的整体观有更深的理解。00:02:03:气随血脱与气臂辨析:临床上的表现和治疗方法的区别00:04:03:气能生津,但津液丢失也会导致气拖,如何正确解读气能生津的理论?00:06:04:耗气习惯揭秘:长时间大声说话、慢性泄泻对身体的影响!00:08:06:血虚与血瘀:中医对皮肤骚痒的不同治疗方法00:10:09:中医中的血、精和液:相互关系与治疗方法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金气血、金液神及其相互关系,解析了这些概念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。我们分享了如何根据不同症状灵活调整用药,如心血虚时补血与安神药的搭配,以及固元膏的使用讲究。同时,揭示了气与血的互根互用关系,强调了脾胃、小肠、肺、肾在水液代谢中的核心作用。通过本期节目,听众将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复杂性与实用性。00:02:03:中医临床用药思路:根据症状灵活加减,达到最佳效果00:04:03:中医视角下的精液代谢:脏腑参与、过程及常见表现00:06:05:中医视角下的神:精气、血、津液与脏腑的相互关系00:08:06:中医理论中的神:主宰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关键作用00:10:07:中医秘方揭秘:四物汤加人参、黄芪,补气生血的绝妙方法!
在本期节目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中的“血”,津液与神的关系,以及它们在人体中的生成和运行机制。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,而肾、肝、心等脏腑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我们还讨论了气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固摄作用,以及外部环境对血液流动的影响。最后,节目介绍了血虚的症状和四物汤的应用,强调了中医在调理血液健康方面的独特智慧,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自身健康。00:02:03:血液运行的中医观点:寒热、脏腑与血粘稠度的关系00:04:06:血液的秘密:血虚对身体的影响及四物汤的治疗作用00:06:06:地域差异与药效:探索四物汤的灵活应用!00:08:07:黄芪补气活血,适合气血两虚或血虚人群,教你正确选药疗法治愈自身!00:10:08:血虚证的表现和治疗方法,临症思路和经验分享!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“气”概念,包括元气与丹田气的区别,以及如何通过呼吸锻炼提升身体内部的气。节目中还分析了整理房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,以及中西医对免疫调节的不同方法。例如,中医如何利用特定药物增强免疫力,同时解释了盗汗与潮热的病理机制。通过这一系列讨论,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。00:02:05 从垃圾到宝物:一次小小的旧物整理,可能带来的收获与感悟!00:04:06 中西医调节免疫的思路有何不同?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比较分析00:06:08 银气与卫气,中医调理阴阳的特殊药物,失眠治疗的秘密!00:08:08 中医治失眠:如何利用半夏和夏枯草等药物引导阳气入阴分?00:10:09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消长与潮热盗汗的时间特点00:12:09 医学之气与哲学之气:探讨气的物质性、功能性和实用性。00:14:12 中医里的气:哲学还是实际存在?探秘中医气的运动与人体健康00:16:16 网上购物的十大技巧,让你成为购物狂人的必备攻略!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“气”的三大主要作用:防御、固摄与中介。气在体表形成防护屏障,抵挡外邪的入侵;同时,气的浓度影响着体内血液和津液的控制,预防流失。我们还讨论了元气和卫气的来源与作用,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维持身体健康。此外,针对气虚引发的各种问题,临床上如何通过补气和选择适当药物进行调理也得到了详细解读,让听众对中医的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00:02:03:中医视角下的气的分类与功能:银气、卫气与营气的差异与联系00:04:04:中医学中的气分类及作用:银气、卫气和营气的差异与比较00:06:05:元气与脏腑之气:解读人体气的奇妙世界00:08:05:党参、紫河车、胎盘等药物的作用与功效——大补元气的常用药物对比与差异00:10:08:中医视角下的肺与元气:防御体系的关键角色00:12:11:中医里的气:作用、分类和临床应用全解析
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精、气、血、精液和神等基本概念,阐释了肾藏精的多重含义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。节目中讨论了先天与后天之精的关系,强调了它们在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。通过分析气的生成、分类及其在各脏腑间的运动,节目揭示了气机失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中医如何利用气机调理身体。此外,播客还探讨了中医用药的时机选择与天然规律的关系,带领听众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的深奥之处。00:02:04:精和气:中医中的要素解读,先天与后天之精的区别与作用00:04:04:精气神:揭秘中医中的人体精气到底有多少种层次?00:06:05:中医养生: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的步骤和气的来源与分类00:08:05:人体气机的升降与健康:调畅气机的重要性00:10:07:中医理论中气机的平衡与疾病治疗:升提、降气的作用及其时间选择00:12:09:中医理论中的气机失调与治疗:从气滞到气虚的辨析00:14:10:中医理论中的气、血、精、神和脏腑气机:生理、病理和临床应用
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,强调整体观和宏观观察如何影响健康理解。中医通过契一元论,关注人体和自然环境的联系,认为平衡是健康的关键。与西医的分科治疗不同,中医强调功能联系,灵活应对功能性疾病。我们还讨论了类比思维的局限性及顺势思维在治疗中的重要性。最后,强调古籍阅读对深入理解中医的必要性,展示中医作为一种灵活智慧的医学体系的魅力。00:02:04:中医的综合思想:平衡观在生理、病理、诊断和治疗中的体现00:04:07:中医与西医:从整体出发,调整平衡,实现舒适与健康00:06:10:中医和西医的侧重点不同:对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病变的治疗00:08:12:中医的诊疗标准:灵活、动态且客观的思考方式00:10:14:系统学习中医,深入探索古书中的中医智慧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的藏象理论,揭示其与西医解剖学的本质区别。藏象以五行和阴阳为核心,通过感官收集信息,形成一个功能导向的体系。节目讨论了藏象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,并探讨了学习中医时面临的困难和开放心态的重要性。通过对古籍的研读,听众将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,提升辨别能力,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中医理论。00:02:04:中医藏象体系:以功能为核心的解剖、生理与病理学00:04:04:中医理论:藏象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差异及思维方式探讨00:06:05:传统与现代的对话:探索中医藏象理论的独特思维方式
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中医中的“肾藏志智”及其与记忆和意志的关系。我们讨论了肾脏如何影响记忆力,尤其是老年人对过往记忆的保留与近期记忆的遗忘。此外,我们也揭示了中医中“魂魄”的概念与民间信仰的区别,强调中医的理论逐步与迷信脱离,成为解释生理与病理现象的科学体系。通过对中医历史的回顾,我们发现这些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仍有重要意义。00:02:03:中医魂魄论:解密人体灵魂与疾病之间的关系00:04:04:中医的魂魄与民间传说:差异与联系解析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武神概念,包括神、魂、魄与意志。这些基本概念不仅在中医中占据重要地位,也与现代医学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。我们讨论了武神的架构,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。通过几个临床案例,揭示了现代中医医生在应用这些理论时所面临的挑战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讨论,让听众更加了解中医的深奥与复杂,激发对这一传统医学的兴趣。00:02:05:中医中的魂魄意志:解密人类精神活动的中医智慧00:04:06:中医武神与思维基础:探索意念的作用和意义
这一期播客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腑关系,重点分析了肝、肺、脾、肾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在治疗中的重要性。我们讨论了肝火泛肺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,以及肺与肾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调节中的协调作用。同时,讲解了肝与脾的关系及其在情绪和消化中的作用,强调了中医治疗中的综合考虑。通过这些内容,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脏腑理论及其应用。00:02:03:肝和脾的关系:疏泄与运化、藏血与统血的协调关系00:04:03:肝肾关系:阴阳互滋互至,肾阴不足的表现与调理00:06:05:脾肾关系:水液代谢与脏腑之间的协同作用00:08:08:一期节目,尽心尽力,只为让你满意!
在这一期的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之间的关系,尤其是心与肾、肺与脾、肝与肺的相互协调与影响。节目讨论了阴虚潮热的表现和机制,以及心肾不交的各种症状和成因。通过“水火既济”的概念,我们揭示了心肾之间的微妙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。不和谐的脏腑关系会导致诸多健康问题,如何判断脏腑是否和谐,是每个关注健康的人都应思考的问题。00:02:04:心肾不交:狭义与广义的界定及其临床意义00:04:05:中医理论中的脏腑和谐关系:肺肝脾的协同作用与不平衡引发的病症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心与肝的关系,了解它们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相互作用。心主血液的运行,而肝则负责血液的贮藏和情志的调节,二者密切相关。我们还分析了心肝血虚、心肝火旺及心肝阴虚的症状表现,如目干涩、失眠和潮热等。同时,节目也揭示了盗汗产生的原因,强调阴阳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。这期内容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与身体健康的联系。00:02:03:心肝阴虚的症状与表现:阴虚内热的困境
这一期播客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女性健康的相关内容,特别是月经、带下和胎产等病症的特点及其与脏腑的关系。主持人分析了月经病如何影响女性健康,并重点讲解了代下病的病态表现。同时,节目还介绍了心、肺、脾等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,强调了它们在气血运行中的协同关系。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,听众将对中医在女性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。00:02:04:中医经络与养生:从解剖到丹田的视角探究女子生殖系统的重要性00:04:05:脏腑之间的奥秘:解读藏相学说中的心肺脾关系00:06:06:心脾两虚:气血生化失衡引发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案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奇恒之府,包括脑髓、骨脉、胆和女子包等器官的独特功能。中医将脑视为元神之府,强调其在精神活动中的重要性,并从补肾经和补血等角度进行治疗。此外,女子包的健康与肾、肝、脾三脏紧密相关,涉及月经和孕育等关键功能。我们还讨论了魂魄的复杂概念及其在中医中的地位。希望能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与智慧。00:02:03:中医视角下的女子包:与脏腑的密切关系及治疗要点00:04:04:从气血调畅到奇经八脉:深入探讨中医女子胞内脏的中医智慧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三焦概念及其在用药中的应用。三焦分别对应着上焦、中焦和下焦,每个焦的用药原则各有不同。上焦用药要轻,植物的花叶药物尤为适合;中焦则需平和,调和升降;而下焦则需要重药以增强药效。我们还分享了临床经验,强调对药物量的把握对疗效的重要性。通过这些探讨,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用药的深厚智慧。00:02:03:中医用药之道:掌握三焦升降理论的重要性与注意事项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,重点讨论了三焦的功能与意义。三焦不仅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,还涉及肾气、肾阴、肾阳的复杂关系。我们分析了三焦在中医辩证法中的应用,阐明了其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。同时,节目还探讨了三焦与五行理论的深刻联系,揭示了其在中医学中的独特地位。希望通过本期的分享,听众能对三焦有更全面的理解。00:02:05:三焦: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与水液代谢的关联00:04:05:中医三焦:宇宙中的小宇宙与人体的天地人三才合一理论00:06:05:中医三焦理论:解剖结构与功能特点的交汇点00:08:07:中医理论中的三焦:外感风热与药物剂量的细节讲究
在这一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肾系统的多个方面,包括肾与唾液的关系、冬季养生技巧以及命门的含义。节目中提到,肾阳虚可能导致口腔干燥,而脾阳虚则表现为口腔分泌增多。我们探讨了四季养生的原则,并分析了不同季节作息的调整方法。此外,膀胱的生理功能及其与肾的紧密联系也得到了详细阐述,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养生之道。00:02:04:命门与肾:解析中医命门的独特之处和功能类似之处00:04:06:中医解密:膀胱与肾的密切关系及膀胱湿热的症状与治疗
在本期播客中,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肾与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关系,包括头发、耳朵和情绪。我们了解到,肾的健康直接影响头发的生长和质量,稀疏的头发可能与肾经和血液有关。同时,肾精不足也会导致耳鸣和听力下降。更有趣的是,恐惧情绪会让肾气下沉,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。此外,唾液的生成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,甚至能帮助补肾。通过中医的视角,探索身体健康的奥秘。00:02:03:从耳鸣到遗精:探索男性生殖健康与肾的关系00:04:04:恐惧情绪的奥秘:肾气、精气与唾液的奇妙联系00:06:05:脾阳虚的表现及调和方法:从口中清咸到痞在业为闲
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中医中肾的系统,揭示了肾在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生理特性。我们讨论了人参、冬虫夏草等药材的功能,以及肾与气血、骨骼和生殖的密切关系。你是否知道肾的纳气功能对呼吸的重要性?而肾还被称为“强制观”,这又意味着什么?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,我们帮助听众理解肾的多重角色与健康的关联,带你走进中医的奇妙世界。00:02:05:肾藏精,化血生津:探秘肾在血液方面的功能及治疗方法00:04:07:肾的奥秘:揭秘它在运动、生殖和骨骼健康中的作用00:06:08:探秘中医肾的系统:从药物治疗到运动关联,全方位解析
loading
Comments 
loading